特约作者:彭国正
“中华老字号”是一个品牌的“金字招牌”,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洗礼的这些老品牌往往具有名气响亮、物美价廉、工艺独特、可靠正宗、货真价实等特点。然而受到观念滞后、资金短缺、人才流失、缺乏机制创新等诸多因素制约,目前很多“老字号”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尴尬境地。
“老字号”陷入集体衰微
一提起“飞鸽牌”自行车,总会勾起很多人的旧日回忆。作为新中国试制出的第一辆自行车,“飞鸽”与“永久”、“凤凰”并称为新中国三大名牌自行车,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情感和记忆。
6月26日,李克强总理在天津考察期间,走进飞鸽自行车天津胜利路体验店,体验了一辆超级智能自行车的性能。他说:“我愿为中国自行车做广告,更愿为‘中国制造’智能升级‘站台’,希望你们打造中国传统企业的百年老店。”
其实不光是这些老字号自行车,英雄钢笔、回力鞋、大白兔奶糖、荷花洗衣机、红山花电风扇、一枝花洗衣粉等等,这些老牌国货伴随着几代人成长,然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很多“老字号”不必说来历、品牌特点,甚至连名字也未必为年轻人所知晓。以福州为例,所剩无几的老字号多为小吃,且多聚集在传统的商贸重地台江区。随着历史变迁、城市改造,老字号原先的店面所处的地段地价不断攀升,租金也是水涨船高。利润微薄的老字号根本无力承担这一高额支出,只能迁往租金便宜的偏僻地段,门面也越开越小,失去了原来的地缘和人缘优势,老字号的品牌价值也在无形中被削弱不少,风光不再。
时代在发展,在岁月的大浪淘沙中,很多老品牌都处在了生死边缘的凄凉境地,有的老工厂破败不堪,有的甚至已然销声匿迹,早不见昔日的辉煌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大约拥有“中华老字号”16000家;1991年原国内贸易部的老牌企业全行业的认定中,有1600余家老牌企业被授牌;至2006年商务部重新认定时,第一批“中华老字号”的数量仅有434家;到了2011年,商务部又颁布了第二批“中华老字号”名录。到目前为止,被商务部授予“中华老字号”的企业一共有1128家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1600多家老字号中,目前有20%长期亏损,面临倒闭、破产,70%勉强维持现状,只有10%生产经营良好。
好品牌缘何走进“死胡同”
“老字号”拥有金字招牌却光彩不再,空留“名号”的背后究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,还是当前市场挤压带来的结果?对此,中华老字号“建昌帮”中药传承人、86岁的张祯祥老人坦言“不能与时俱进、缺乏长远发展”是“老字号”走向衰微的主要原因。实际上,“老字号”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了三次大的冲击:一是上世纪50年代“公私合营”,不少老字号消失了;二是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老字号的生产经营遭到严重破坏;三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,不少老字号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,走向衰落。
“老字号”品牌拥有良好的知名度、美誉度,却在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迷失了方向,销量、市场占有率等走下坡路的现象屡见不鲜。究竟是什么把“老字号”逼进了“死胡同”?
有许多“老字号”品牌企业抱着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观念,缺乏现代营销观念,习惯于有什么卖什么,既没有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,也缺少正确的营销策略;产品技术含量仍然沿袭传统手工生产,制作工艺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,而且科技含量、产品附加值低,这些都加速了“老字号”的消亡。此外,“老字号”大多是中小企业,但同时又大多属国有性质,职责不清、利益不明、平均主义严重,受行政干预多,离退休人员多,企业包袱沉重,这些原因都抑制了“老字号”企业竞争力的提高。加上有些“老字号”产品只适合特定人群和特定时代,随着时代的变迁,不少老字号商品被更新的材料与工艺所替代,甚至一些商品早已鲜有消费市场,这样的老字号就难有存在的基础。
不少老字号还缺乏产权意识,导致“老字号”商标被他人注册使用,甚至在国外被抢注,如同仁堂、女儿红、杜康、狗不理在日本被抢注,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等,老品牌无形资产流失的现实留给一代人太多的唏嘘。
擦亮老品牌需提高竞争力
未来的国际竞争,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的竞争。老字号的优势在一个“老”字,劣势也在一个“老”字。要辩证地看待“老”字,要在“新”字上做文章。当我们喝可口可乐和雀巢咖啡的时候,没人会觉得他们有一百多岁,这就是中外老字号的根本区别。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,这是向现代品牌转换的关键。因此,要积极推进“老字号”年轻化工程,只有赢得更多的青年顾客,老字号在现代品牌道路上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。
坚守品牌的文化内涵,改变品牌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,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,跟随时代脚步,拓宽拓展市场,才是“老字号”焕发“第二春”的不二法门。很多的传统品牌,虽有一定的知名度,但总体上还是属于地域性品牌,并没有借助媒体向全国更大区域扩张的策略,所以发展能力很有限。
江西省社科院专家麻智辉表示,老字号品牌要振兴,企业必须要走自主创新、品牌振兴之路。积极倡导企业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两轮驱动发展、振兴品牌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,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,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,加快产品更新换代,提升产品档次和水平,“老字号”旧枝发新芽才有可能。
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金台网刊载,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金台网。